创特色抓优势 培育跨世纪杏林英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5-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缙云校区主入口

  滚滚长江,滔滔嘉陵,重庆医科大学坐落在两江之滨的直辖市——重庆。学校占地面积2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7万平方米,总资产54.5亿元;其中教学、科研、医疗设备总值10.6亿元,藏书132万册,是一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的重庆市属重点大学。

  50多年来,一代代重医人志存高远,筚路蓝缕,用勤奋与执著、艰辛与智慧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开拓耕耘,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结出累累硕果!50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历经风雨,生生不息,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彰显济世为民之风范!50多年来,重庆医科大学送健康于万民,化一腔碧血染杏林,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2008年,国家教育部门与重庆市签订部市合作协议,明确支持重庆市重点建设——重庆医科大学。学校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传承历史 奉献西部

  重庆医科大学的诞生是时局所创、形势所成,既是分迁建校,又是平地突起。

  50年代初期,沿海与内地存在着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国民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高校布局不合理的情况。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培养国家所需人才,1955年中央决定将沿海地区一些高校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建立新校或加强内地学校的建设。当时的西南地区,缺医少药十分严重,高级医务人员奇缺。再建一所培养高级医务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和医药卫生事业的迫切需要。抗战时期,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曾迁至重庆歌乐山办学,同山城人民共度国难,结下了深厚情谊。解放以后,重庆工业发达、贸易兴隆,医疗预防任务繁重,中央便做出了将上海第一医学院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的重大部署。

  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正式分迁重庆,建立重庆医学院。重医的建院工作受到党中央的高度关注,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询问和了解建院情况,共和国有关领导人还亲笔题写校名:重庆医学院。

  筚路蓝缕迎天使,白衣飘然铸医魂。重医的建设者们,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了“一年建设,一年开课”。1956年9月,首届434名来自四川省内外的学生汇集重医,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

  建院伊始,一批名师、名医汇聚重医,为学校的发展夯实坚实的基础。学校有许多专家教授在全国享有很高威望,有的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1955年10月,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的陈同生同志,兼任了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1957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北京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周泽昭教授出任院长,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钱悳任副院长。当时上海第一医学院抽调了400名教师,从黄浦江畔来到嘉陵江边。国家卫生部门又先后从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抽调200多名教师及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重医的教师队伍中。五湖四海的医学精英聚集山城,大江南北的革命干部扎根重庆,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与民族紧紧相连,把自己的生命扎根在西部这片热土之上。一代又一代重医人勤育杏林,共同谱写了重庆医学院的辉煌历史篇章。

  1985年,重庆医学院升格为重庆医科大学,开始了学校发展的新纪元。

  50多年来,学校继承优良办学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重医精神,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硕果累累。一大批老专家教授在艰苦的条件下,忠于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在医学教育中坚持“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严密方法),奠定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在科研上,他们把研究方向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开展治疗血吸虫病的新药研究和针刺抑制内脏痛的生理研究等,造福人民大众。

  重庆医科大学情系巴山蜀水,培育杏林英才,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四万多名高级医务人才。重医学子驱病除魔,送健康于万民,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青春。

  辛勤耕耘 成绩斐然

  历经5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地方重点医科大学。学校现设研究生学院、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中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管理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和护理学院11个学院和6个系(部)、1所卫生学校。设置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口腔医学、医学检验等4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1997年起开始招收临床医学7年制本硕连读学生。

  学校拥有第一、第二、儿童、口腔和附属永川医院等5所附属医院,均为国家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开放床位5700余张,年门诊量590余万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近14万人次。各附属医院在重庆市医药卫生事业中担负着医疗服务、健康保障、地方疑难重症防治、卫生科学知识普及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重任,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服务区域覆盖重庆和西部广大地区,为重庆和西部地区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目前,附属第三医院、附属大学城医院正在筹建。学校还有非直管附属医院5所,教学及实习医院15所。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18个国家和地区招生,生源丰富。现有在校学生24808人,其中博士生382人,硕士生2497人,普通本、专科生(高职)17139人;成教本专科生4206人;留学生584人,留学生数量居重庆市高校第一位。

  学校现有在职职工5887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20余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等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00余人。有一大批专家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等资助项目和计划。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省市级重点学科2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教育部门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有11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20个研究室;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其中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3个;博士生导师188名。

  学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新药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等高层次科技项目,同时还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学校出版的《重庆医科大学学报》、《中华肝脏病杂志》、《临床超声医学杂志》、《儿科药学杂志》和《医学教育探索》等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78年以来,学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及部、委、省等各级科技成果奖520项。

  学校研制的聚焦超声肿瘤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属世界领先,是我国率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仪器,实现产业化以来,它已在全国30余家大型医院投入使用,并出口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学校先后与美、英、加、日、俄、法、德、澳、荷兰、瑞士、瑞典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的大学建立了学者进修、留学、参加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聘请了98位来自美、日、英、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瑞典、荷兰、泰国及香港地区的医学专家为学校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特色突出 优势明显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一批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优势特色学科,在科学研究上成效显著。

  临床检验诊断学,在“网大”大学专业排名中持续第一,拥有本学科最早的博士学位授权点,本专业仅有的国家重点学科。

  儿科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大儿科学专业之一,拥有西部地区最大的儿童专科医院和西部地区最早的国家重点学科之一。办学水平和医疗技术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自然科学基金面之项目在儿科界排名第一;在亚太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上学校的交流论文占国内一半以上;医疗服务辐射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为数千万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健康医疗保障。

  临床医学,是全国18个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该学科内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及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和医疗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物医学工程,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初步建立了超声治疗学基础理论体系。2002年12月,获省部(重庆市—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2003年8月,获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10月,中央批准成立“超声医疗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6月,获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显示,在2009年中国大学医学50强中,重庆医科大学排名24。

  学校2008年获得自然科学基金60项,名列全国所有高校第39位;同时拥有重庆市属高校主持承担的第一项“‘973’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关于2005年论文检索结果的分析报告显示,学校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排序居全国各类高校第42位。

  高瞻远瞩 再绘蓝图

  在新的形势与发展机遇面前,学校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绘就了重医重点建设大学的发展蓝图,并正在全面落实“十一五”规划。

  ——坚持科学发展,大力培养或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全面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

  ——以现有的临床医学、儿科学、医学检验、生物医学工程等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为依托,增加学校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

  ——新增附属医院2—3所,非直管附属医院5所,力争再获2-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

  ——逐步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学生结构,到“十一五”期末,在校生总数达27000人,在校研究生突破5000人;

  ——力争与美、加、英、法、德、日等国的医科院校建立国际友好合作关系,逐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和数量;扩大留学生来源国别,提升留学生层次,争取2010年达到1000人的规模;

  ——重庆医科大学海扶公司,将坚持超声治疗设备产品系列化道路,将产品从肿瘤治疗扩展到非肿瘤性治疗,从B超监控治疗设备、无监控治疗设备扩展到MRI监控治疗设备,并将每一种类型都发展出系列产品;

  ——继续推进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二期建设,完成山水园林化、人文人性化、数字网络化的新校区建设。完成附属大学城医院一期建设,继续谱写重医的奋进与辉煌!

  和着时代的步伐,迈过50年发展历程的重庆医科大学,意气风发进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抚今追昔,展望未来,重医人将以培育人才、知识创新、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服务人民、保障人类健康为宗旨,以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精神,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迎接挑战,开创未来,为把重庆医科大学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